与河豚相关的名字众多,主要分为学名、别称及地方性称呼三类,具体如下:
一、学名与分类学名称
学名:
河鲀(*Hippocampus*属)
分类学地位:
属于鲀形目鱼类,与翻车屯、马面鲀等同属但不同种。
二、常见别称
地方性称呼 - 江豚(江苏、浙江称“黑鱀”“江猪”)
- 气泡鱼、吹肚鱼(江苏、浙江)
- 乖鱼(广东)
- 龟鱼(广西)
- 街鱼(福建闽南语)
- 蜡头(河北)
- 艾鱼(台湾)
历史性称呼
- 《山海经》称“鲑”“铈”
- 《本草纲目》名“气泡鱼”“吹肚鱼”
- 《惠崇春江晚景》中苏东坡称“河豚”
三、其他相关名称
红鳍东方鲀: 体型最大、食用最广的品种 暗纹东方鲀
拉河豚:特指海产河豚
四、名称由来
形态特征:
河豚受惊时腹部膨胀如猪,故得名“河豚”“江豚”等
文化典故:
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盛产河豚,成为贵族美食
分类命名:
现代分类学以“鲀”字区分河豚与其他鲀形目鱼类
五、补充说明
河豚毒素主要存在于卵巢、肝脏等器官,需经专业处理才能安全食用
广义的“河豚”概念包括淡水和海水产,但狭义仅指可食用的东方鲀科鱼类
以上名称反映了河豚在文化、形态和分布上的多样性,既有古称,也有现代地方性称谓。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