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京城”作为国都的称呼,其名称随着朝代更迭而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称呼差异较大。以下是主要朝代的对应关系:
一、先秦时期
蓟城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建立燕国,都城称为蓟城。
燕都/燕京
战国时期,燕国以蓟城为都城,称“燕都”或“燕京”。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
蓟县/幽州
秦代设蓟县为广阳郡治所,汉、魏、晋、唐时期均以幽州为名,治所位于今北京一带。
大兴城/长安
隋朝时期,幽州改为涿州,后因避讳改为大兴城;唐朝定都长安(今西安),但未直接称北京为“京师”。
三、宋元时期
东京汴梁/汴京
北宋时期,都城为东京汴梁,简称“东京”或“汴京”。
临安/行在
南宋时期,都城为临安(今杭州),北方陪都称为“行在”。
大都/元大都
元朝建立后,以金代离宫遗址重建新城,称“大都”(今北京),后改为“元大都”。
北平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定都北京,改称“北平”,以彰显平定北方的功绩。
四、明清时期
京师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灭亡。
北京
清朝定都北京后,正式定名为“北京”,成为全国统一首都。
补充说明
其他名称: 北京在古代还曾被称为“燕京”“顺天府”等,如明代初期及清朝前中期。 “京城”的泛称性质
综上,古代“京城”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变化,既有特定都城的专称(如“大都”“北平”),也有泛指国都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