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也称为俗话、常言,是 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口头交流中形成的、广泛流传且形象精练的语句。它们通常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语的来源非常广泛,既包括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与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文化元素有关联。从广义上讲,俗语涵盖了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上讲,俗语是一种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与谚语、歇后语等有所不同,但有些俗语介于它们之间。
俗语的定义
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如《史记·滑稽列传》中的“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
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如《汉书·路温舒传》中的“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方言土语: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濡水》中的“濡水……西北入难河”。
俗语的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民间流传的俗语“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
《汉书·路温舒传》:引用了路温舒信中的俗语“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艺文杂谈》:朱光潜提到但丁所说的俗语是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相对立的各国人民大众所用的地方语言。
俗语的特点
口语性和通俗性:俗语通常在群众口语中流传,通俗易懂。
形象精练:俗语往往简洁生动,形象地表达某种意义或生活哲理。
反映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具有地方特色。
示例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比喻时间宝贵,金钱无法买到时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味着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会面临眼前的困境。
“此地无银三百两”:形容故意暴露自己的隐私,反而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加在一起,也能胜过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这些示例展示了俗语的广泛流传和深刻内涵,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瑰宝,也是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