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都与读书有关,但它们的写作背景有所不同。
《谈读书》的写作背景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读书的态度和价值产生了质疑。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呼吁人们重新认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强调读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表面理解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表面的理解和答案,而忽略了深入思考和体会的过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呼吁人们采取不求甚解的态度,注重深入思考和体会,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文学地位和影响:作为一篇经典的议论文,这篇文章被广泛引用和传颂,对于推广阅读文化、提高人们对读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这篇文章也被视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不求甚解》的写作背景
出处:出自魏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在文中描述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表达了他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的态度。
原意与引申: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属褒义。但现代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作者介绍:马南邨(原名邓拓)在20世纪60年代初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他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
总结:
《谈读书》:主要探讨读书的意义、价值和方法,针对现代社会的读书态度提出批评和呼吁,强调深入思考和体会。
《不求甚解》:主要驳斥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误解,阐述真正的读书态度是虚心会意,出处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